上海正迎来更多“AI+轨道交通”智慧场景。
地铁18号线一期南段、15号线开通后,“AI”自动驾驶带来的开放式驾驶室,让众多市民大开眼界。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列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其正在开发10个“AI+轨道交通”智慧场景,部分已经进入试点应用阶段。未来,地铁的运营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将不断提升。
近年来,“智慧”成为上海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抓手。除了地铁18号线一期南段、15号线外,上海地铁10号线是中国第一条日均客流近百万的高密度、大客流全自动地铁线路。在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护航下,10号线列车满载率稳定在70%-80%之间,平均准点率和兑现率均达到了99.9%,平均旅行速度提升2.6公里/小时,平均出入库时间减少50%,在同等服务水平下配车数量减少了3列,每公里配员数减少13人,运维成本大幅降低,运营安全性、可靠性及运营效率均得到显著提高。
卡斯柯无人驾驶列控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无人驾驶工程中心是以卡斯柯为依托主体,联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的科研实体,围绕以“全自动无人驾驶”为代表的智慧地铁关键技术和应用展开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开发和试点应用的“AI+轨道交通”智慧场景,具体包括:智能运控(智能巡道、智能避障、智能边界防护、智能水患防护),智能车站(智能安检、智能站厅、智能站台、智能清客)和智能化验证与培训(智能培训中心、智能实验平台)三大类型共10个智慧轨道交通场景,充分展示了AI在智慧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的未来蓝图。
卡斯柯技术总监汪小勇介绍工程中心
智慧轨道交通场景能够带来什么?“在智能站台场景下,可通过大数据监测车厢和站台的客流,进行拥挤度分析与预警,规划并引导客流,控制列车的满载率和站台的客流密度。”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专家、卡斯柯技术总监汪小勇介绍。据悉,这一技术已经在地铁徐泾东站试点应用,并在进博会等重大活动的交通保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监测拥挤度仅为智能站台在现实中的应用成果之一。面对突发险情,智能站台也是“一把好手”。“一旦遇到火灾之类的应急情况,车站的通风、广播、闸机等一系列设备能产生联动,方便以最快速度疏散乘客。”汪小勇表示。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日前发布。其中提出,全面推进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和超前布局,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推动新型基础设施赋能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上海“智慧地铁”将更多地关注客流的顺畅和出行服务的便捷,在为乘客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更舒适出行服务的同时,提高政府管理和行业运营效率,从而真正做到“为乘客服务”,提升大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